国际新闻

中外青年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 见习记者 马子倩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中国青年和海外青年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无论是“走出去”在海外工作奋斗的中国青年,还是“引进来”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的外国青年,通过促进经济交流与文化合作,他们不仅共享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推动中外民心相通、携手共建未来的重要青春力量。

  “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我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对外开放的最强音。目前,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

  这个国庆节假期,通用技术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突尼斯225千伏变电站项目安全环保质量经理郑启超也奋战在项目一线。从孟加拉国到突尼斯,作为一名驻扎海外的中国工程师,郑启超分享了他亲身经历的变化:中资企业与共建国家的合作更紧密了。现在,郑启超参与建设的变电站所使用的核心设备气体绝缘开关是中国制造,以往,这些设备通常被欧美品牌垄断。

  “以前突尼斯业主对中企缺少了解,不愿选择中企进行合作,如今,中企也更加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双方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突尼斯很多项目都有了中企的参与。”郑启超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中国产品可靠的质量和工期、中企推行属地化进而带动当地就业的举措在突尼斯都广受好评。

  “近来,突尼斯业主常主动和我们聊起新能源项目。”郑启超介绍,作为新兴市场,突尼斯在输变电、新能源、化工、基建等领域都非常有潜力,这些产业正是中国的优势产业,相关企业的“出海”经验也十分丰富。“他们多次表达了希望和中企共同开发新项目的意愿,相信未来双方在新能源领域会有更多合作。”

  在大洋彼岸的秘鲁,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美洲分局(以下简称“水电十一局”)总工程师兼秘鲁区域经理部经理张强迎来他在海外度过的第12个国庆节假期。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秘鲁工作多年,让他深切感受到两国共享发展机遇的实际成效,“中国开放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秘鲁人民”。

  秘鲁卡亚俄绿色海岸公路项目全线通车、圣伊纳休医院项目最终移交、拉利伯塔德大区学校重建项目8号包2866号哥伦比亚共和国学校顺利交付……2019年中秘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推进,一批中企参与建设的道路、桥梁、机场、港口、学校、医院、水务等项目,为秘鲁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作出突出贡献,为当地创造大批就业机会,更有力提升了当地民众生活水平。

  互利合作才能共赢。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新机遇。张强介绍,目前,水电十一局在秘鲁的中方人员只有84人,雇佣当地员工3862人。管理人员属地化率94%,作业人员属地化率100%。“我们通过解决当地建筑工程行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向秘鲁输送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工程建设技能型人才。同时,我们通过共享技术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提高了项目执行效率和质量,增强了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未来更多的中秘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进来”感受开放中国

  开放是全球化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增进人文交流的关键动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在华常住外国人和外国游客数量稳步提升。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为在华常住外国人签发各类居留证件71.1万人次,在华常住外国人已恢复至2019年年底的85%。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积累的校友数量可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日前介绍,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占留学生的比例已提高到60%以上。

  来自荷兰的史凯恩已在中国生活两年多,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他看来,中国的学习生活让他“真正了解了这个国家和社会”。史凯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和荷兰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很不同,“只有来到中国,特别是在这里长期生活,交到很多中国朋友,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才能实际理解这个社会的系统和运作方式。”